重傷害罪、傷害罪與過失傷害罪差別解析!律師詳解法律定義與構成要件

「不小心害人重傷怎麼辦?」其實在刑法中,重傷涉及多項相關罪名,行為人可能面臨的刑責會因主觀心態、犯罪情節及受害人傷勢程度而有所不同。本文將全面解析《刑法》第277條第2項 的「傷害致重傷罪」、第278條 的「重傷害罪」以及第284條 的「過失重傷害罪」,幫助您掌握正確的法律知識。

重傷害罪判多久?重傷害罪構成要件與認定標準

在刑法中,「重傷害罪」屬於重刑範疇,顧名思義是指對他人身體造成重大傷害的嚴重犯罪。然而,針對「重傷害」這一結果而言,依據行為人的不同主觀心態,其所面臨的刑責可能差異極大。

我們將協助民眾理解重傷害罪的構成要件與判定標準,期望能幫助您妥善應對法律糾紛,並有效保障自身權益。

重傷害定義與標準

重傷害罪的法規在《刑法》第278條

  1. 使人受重傷者,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。

  2. 犯前項之罪因而致人於死者,處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。

  3.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。

當行為人故意重傷別人,最終也導致他人重傷的結果,那就會成立「重傷害罪」,即便是未遂犯也會受到處罰。然而,對於「重傷」的認定,普通民眾與醫師的判斷可能存在差異,例如一般人可能認為斷了幾根肋骨就算重傷,但在專業醫師眼中,這尚不足以構成重傷。有鑑於此,法律也有明確規定「重傷」的定義與標準。

根據《刑法》第10條第4項 規定,稱重傷者,謂下列傷害:

  1. 毀敗或嚴重減損一目或二目之視能。

  2. 毀敗或嚴重減損一耳或二耳之聽能。

  3. 毀敗或嚴重減損語能、味能或嗅能。

  4. 毀敗或嚴重減損一肢以上之機能。

  5. 毀敗或嚴重減損生殖之機能。

  6. 其他於身體或健康,有重大不治或難治之傷害。

簡單來說,重傷是指對身體或健康造成重大、難以治療或不易復原的傷害。如果只是造成擦傷、挫傷或斷了幾根肋骨,通常不構成「重傷害罪」。

重傷害罪的構成要件

基本上,重傷害罪的構成要件可分為以下兩項:

  • 行為人具有重傷故意

  • 導致被害人重傷的結果

其中較容易引起爭議的是,法官如何判斷行為人在一開始就想要讓被害人受到重傷,通常會依據行兇的手段、凶器種類、雙方恩怨背景,以及被害人的受傷情況來判斷。如果法官認為行為人僅具有「輕傷故意」,則可能成立「傷害致重傷罪」,而非「重傷害罪」。

重傷害罪刑期多少?會被關幾年?

若僅造成重傷結果,依刑法規定可處五年以上、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;若導致被害人死亡,最輕可判十年以上有期徒刑,最重則是無期徒刑。

重傷害案件通常難以獲得輕判,因為無論犯罪動機為何,最終結果都是對他人造成嚴重傷害甚至死亡,幾乎都會被判有期徒刑,鮮少適用緩刑或易科罰金。

在此,85885法律團隊也要提醒大家,面對衝突時切勿以暴力解決問題。實施暴力不僅會觸法,還會對自己和他人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。理性溝通、尋求法律途徑才是保障自身安全的正確處理方式。

重傷害罪與傷害致重傷罪怎麼分?

針對「重傷」這一結果,《刑法》中有兩條規定容易混淆。首先是《刑法》第277條第2項 的「傷害致重傷罪」,以及同法第278條 的「重傷罪」。以下將透過表格,幫助大家清楚區分兩者的差異。

刑法 傷害致重傷罪 重傷害罪
法律依據 《刑法》第277條第2項 《刑法》第278條
法規 1. 傷害人之身體或健康者,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五十萬元以下罰金。
2. 犯前項之罪,因而致人於死者,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;致重傷者,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。
1. 使人受重傷者,處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有期徒刑。
2. 犯前項之罪因而致人於死者,處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。
3. 第一項之未遂犯罰之。
構成要件 - 行為人僅有輕傷故意。
- 輕傷行為進一步引發重傷結果。
- 行為人具備重傷故意。
- 最終導致被害人受重傷。
主觀心態 對於造成重傷的結果,行為人的行為可能是出於故意,也可能是過失。 要求行為人具有故意造成重傷的主觀心態。

「重傷害罪」與「傷害致重傷罪」的差別,其實很簡單。關鍵在於行為人是否具有讓對方重傷的故意,抑或只是想讓被害人受輕傷,卻意外造成了重傷的結果。

如何判斷「故意」與「過失」?過失重傷害罪認定

在法律上,行為人是出於「故意」還是「過失」,會大幅影響刑事責任的判定。以傷害罪為例,若屬故意,表示行為人本來就有意使他人受傷;若屬過失,則是因疏忽某些事項而意外造成他人受傷。

前者的刑責通常較重,依傷害程度可能構成「傷害罪」、「傷害致重傷罪」或「重傷害罪」;後者雖屬過失,也需負法律責任,但刑度會視情節斟酌衡量。

在傷害相關罪名中,若因過失導致他人受傷,將構成《刑法》第284條 所規範的「過失傷害罪」:因過失傷害人者,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十萬元以下罰金;致重傷者,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三十萬元以下罰金。

以下將舉例說明,幫助大家更清楚了解過失傷害罪的認定標準。

衝突中不小心重傷對方,是故意還是過失?

首先,我們先從《刑法》第13條14條 分別了解一下「故意」和「過失」的基本定義。

項目 故意 過失
法源 《刑法》第13條 《刑法》第14條
法規 1. 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,明知並有意使其發生者,為故意。
2. 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,預見其發生而其發生並不違背其本意者,以故意論。
1. 行為人雖非故意,但按其情節應注意,並能注意,而不注意者,為過失。
2. 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,雖預見其能發生而確信其不發生者,以過失論。
定義 刑法§13I:行為人明知其行為會構成犯罪事實,卻仍然去做,稱為「直接故意」。

刑法§13II:行為人知道或可預見其行為可能構成犯罪事實,但抱持無所謂的心態,仍選擇繼續實施,稱為「間接故意」。
刑法§14I:行為人對於犯罪事實並非出於故意,但在本應注意且有能力注意的情況下卻未加注意,因而導致犯罪結果的發生,稱為「無認識過失」。

刑法§14II:行為人知道自己的行為可能造成犯罪結果,但卻認為不會發生,因而導致犯罪結果的發生,稱為「有認識過失」。

過失傷害罪屬於告訴乃論,最常見的情況通常發生在交通事故中。但若是在衝突中不慎造成對方重傷,因行為人選擇介入糾紛並動用暴力,表示其應能預見此舉可能導致他人受傷,因此通常會被認定為《刑法》第277條 的「傷害罪」,而難以以過失傷害罪論處。

重傷害、傷害罪及過失傷害罪的區別比較

重傷害罪 傷害罪 過失傷害罪
《刑法》第278條 《刑法》第277條 《刑法》第284條
1. 行為人本來就想讓被害人受重傷。2. 最終導致被害人重傷。 1. 行為人起初僅想讓被害人受輕傷。2. 最終導致被害人受傷。 1. 行為人有過失責任。2. 導致被害人受傷。

想要區分這些法規,首先可從行為人是故意還是過失做初步判斷,再根據被害人的傷勢是重傷還是輕傷進行第二階段的區分。當然,這只是基本介紹,若想深入了解相關案例或進行法律糾紛分析,歡迎隨時來電【85885法律網】。

車禍過失重傷害案例

臺灣雲林地方法院 113 年度交易字第 565 號刑事判決 ,被告在無號誌交岔路口,本應注意支線道車需暫停讓幹線道車先行,且當時天氣晴朗、路面無障礙物,並無不能注意之情事,卻仍貿然駛入路口。同時,被害人未依規減速,雙方在路口發生碰撞,造成被害人重度頭部傷害,需長期臥床照護,屬重大難治之重傷害。

核被告所為,係犯刑法第284條後段過失致重傷害罪,但因肇事後主動向警方承認責任,依刑法第62條減輕刑度。

重傷害罪是告訴乃論嗎?可以和解嗎?

《刑法》第278條 的「重傷害罪」屬非告訴乃論,也就是說即使行為人與被害人達成和解,但訴訟仍然會繼續進行。不過民眾也無需過度擔心,雖然重傷害罪的刑責較重,法官仍會考量行為人是否有和解、自首及悔意,並評估合理的刑度。

Through violence you may murder the hater, but you do not murder hate. In fact, violence merely increases hate.(透過暴力,你或許可以殺死仇恨者,但你無法殺死仇恨。事實上,暴力只會加劇仇恨)──Martin Luther King Jr馬丁.路德.金恩。

希望透過本文的說明,能讓您更了解「重傷害罪」的相關規定。如有任何疑問或法律需求,不論是和解談判、法律諮詢或訴訟代理,【85885專業法律團隊】都能為您提供最專業的法律服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