遭遇性騷擾怎麼辦?申訴與提告完整指南

性騷擾不僅是對個人尊嚴的侵害,更是一個挑戰社會公平與人權的重大議題。無論在職場、校園還是日常生活中,性騷擾可能以各種形式出現,讓受害者感到無助與恐懼。然而,沉默並非唯一選項。透過法律途徑、心理支持與社會資源,受害者可以找回正義與尊嚴。

「任何地方的不公不義,都威脅著所有地方的公平正義。」 —馬丁·路德·金恩(Martin Luther King Jr.)

這篇文章將提供全面的性騷擾防治指南,從法律定義、行為認定到性騷擾申訴提告流程,並分享實用建議,幫助你勇敢面對挑戰。

1. 什麼是性騷擾?法律怎麼說?

性騷擾的法律定義

根據《性騷擾防治法》第2條 ,性騷擾是指違反他人意願,與性或性別相關的言詞、行為或舉止,導致他人感到冒犯、不安、羞辱,或影響其工作、學習與生活品質的行為。這些行為可能包括言語挑逗、不當肢體接觸、性暗示訊息,甚至散播不雅影像。

法律條文摘要

條文 內容
性騷擾防治法第2條 違反他人意願的性或性別相關行為,損害人格尊嚴、造成畏懼或影響正常生活的,構成性騷擾。
性騷擾防治法第25條 涉及親吻、觸碰隱私部位等行為,屬刑事犯罪,可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罰金。

重點提示

  • 性騷擾不限於肢體接觸,言語、文字或影像也可能構成。
  • 不分性別、年齡或性傾向,任何人都可能成為受害者或加害者。
  • 受害者的主觀感受是判斷性騷擾的重要依據。
《性騷擾防治法》第25條

2. 哪些行為算性騷擾?如何辨識?

性騷擾的行為範圍廣泛,判斷標準結合受害者的主觀感受與客觀情境。以下是一些常見類型:

類型 行為舉例 是否構成性騷擾?
言語騷擾 開黃腔、評論身材、性暗示、詢問性隱私 若讓受害者感到不適,可能成立
肢體騷擾 未經同意的觸碰、擁抱、故意摩擦 若持續或涉及隱私部位,高度可能成立
視覺/媒體騷擾 傳送色情圖片、散播私密影像 若造成不安或羞辱,屬性騷擾
權勢騷擾 利用職權要求性好處、威脅升遷 屬嚴重性騷擾,可能涉及刑事責任
過度追求 死纏爛打、跟蹤、持續聯繫 若影響受害者安全感,可能成立

辨識原則

  • 行為是否不受歡迎:是否違反你的意願或讓你感到不適?
  • 是否影響生活:是否導致焦慮、恐懼或影響工作/學習?
  • 是否有權力不對等:行為人是否利用職位或地位施壓?

真實案例:教師群組性騷擾案

根據高雄高等行政法院112年度訴字第258號判決 (民國113年8月30日),國立臺南大學附屬啟聰學校一名教師(原告)在教師會LINE群組中,對另一名教師(甲師)傳送「跪著舔更舒服」等訊息。甲師表示該訊息讓她感到羞辱、不舒服,並影響睡眠品質,隨後提出性騷擾申訴。法院審酌事件背景、雙方關係及群組對話紀錄,認定該訊息具有性暗示(寓有口交之意),違反甲師意願,損害其人格尊嚴,構成《性騷擾防治法》第2條第2款的性騷擾。原告雖主張「跪舔」僅為通俗用語,表達情緒而非針對甲師,但法院認為訊息緊接甲師發言,且公開群組的傳播性質加重冒犯程度,駁回原告訴訟。此案顯示,即使是文字訊息,若帶有性暗示並造成他人不適,也可能構成性騷擾。

「我們的身體不是戰利品,不是用來滿足你們的自我的,那是我們的!」 —薇拉·戴維絲(Viola Davis)

3. 遭遇性騷擾後,如何申訴或提告?

3.1 行政申訴:快速解決的第一步

行政申訴是處理性騷擾的低門檻途徑,適用於職場、校園或社會事件。

申訴管道

  • 職場:向公司性騷擾防治委員會或勞動主管機關(如勞動部或地方勞工局)申訴。
  • 校園:向學校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提出申訴。
  • 一般事件:向縣市政府性騷擾防治委員會或113保護專線求助。

申訴流程

  1. 蒐集證據:保留訊息、錄音、影像或目擊者證詞。
  2. 提交申訴:以書面、電話或電子郵件向相關單位提出申訴,詳述事件經過。
  3. 調查與審議:主管機關成立調查小組,過程保密,結果以書面通知。
  4. 後續處理:若成立,行為人可能被罰鍰、記過或調職。

時效提醒

  • 一般性騷擾:自知悉後2年內,最長自事件發生後5年內申訴。
  • 權勢性騷擾:自知悉後3年內,最長7年內申訴。
  • 未成年受害者:成年後3年內可申訴。

3.2 刑事提告:追究刑事責任

若性騷擾涉及肢體接觸(如觸碰隱私部位),可依《性騷擾防治法》第25條或《刑法》提起刑事告訴。

提告流程

  1. 報案:撥打113或前往警察局報案,提供證據。
  2. 檢察官偵查:檢察官調查後決定是否起訴。
  3. 法院審理:若起訴,法院將審理,行為人可能面臨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罰金。

真實案例:軍中乘機猥褻案

根據臺灣高等法院110年度軍侵上訴字第5號判決 (民國110年12月22日),現役軍人乙○○(化名)在桃園市武漢營區,於106年6月13日聚餐後,趁女下士甲1酒醉意識模糊,將其帶至自己寢室,掀開其上衣並以手伸入胸罩內撫摸胸部,構成《刑法》第225條第2項乘機猥褻罪。甲1透過桃園憲兵隊報案,經檢察官偵查起訴,法院最終判處乙○○兩次乘機猥褻罪,分別有期徒刑8個月及11個月,併執行有期徒刑1年4個月。此案顯示,涉及肢體接觸且利用被害人無法抗拒狀態的行為,不僅構成性騷擾,更可能觸犯刑法,受害者可透過軍事單位或警察報案,啟動刑事程序追究責任。

4. 性騷擾是告訴乃論罪嗎?

告訴乃論的定義

根據《性騷擾防治法》第25條,涉及親吻、擁抱或觸碰隱私部位的性騷擾屬於告訴乃論罪,受害者需在知悉犯罪事實後6個月內向警察或檢察署提出告訴,否則無法追究刑事責任。

例外情況

若性騷擾涉及強制猥褻或性侵害,屬於非告訴乃論罪,檢察官可主動偵辦。

注意事項

  • 告訴期限為6個月,逾期僅能走行政申訴或民事求償。
  • 若行為人為雇主或主管,2023年修法加重處罰,最高罰鍰60萬元或加重刑期1/2。

「做對的事情永遠都是好時機。」 —馬丁·路德·金恩(Martin Luther King Jr.)

5. 性騷擾可以和解嗎?

和解的可能性

性騷擾案件可透過和解解決,尤其是在告訴乃論案件中:

  • 行政申訴:和解可撤回申訴,但主管機關可能仍施以行政處罰。
  • 刑事告訴:和解後可撤回告訴,終止刑事程序。
  • 民事賠償:受害者可要求精神賠償,和解協議通常包括道歉或賠償金額。

和解注意事項

  • 協議公平性:建議由律師審查和解協議,避免權力不對等。
  • 保留證據:和解後仍需保留證據,以防後續爭議。
  • 心理支持:和解不代表創傷消失,需尋求心理諮商。

6. 如何撫平性騷擾的心理創傷?

性騷擾可能引發焦慮、抑鬱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(PTSD)。以下是尋求幫助的資源:

資源 聯繫方式 服務內容
113保護專線 24小時熱線:113 法律諮詢、心理支持、緊急協助
現代婦女基金會 02-2391-7133 心理諮商、法律援助、庇護服務
台北市婦女救援基金會 02-2555-8595 性暴力受害者心理復原課程
地方社會局 各縣市社會局 性騷擾申訴與心理輔導轉介

自我療癒建議

  • 專業諮商:心理師能幫助處理創傷情緒。
  • 支持系統:與親友分享,尋求情感支持。
  • 抒發情緒:寫日記、參加支持團體或藝術療法。

「剝奪人民的人權就是挑戰他們的人性。」 —納爾遜·曼德拉(Nelson Mandela)

7. 性騷擾常見問題Q&A

了解性騷擾相關問題能幫助受害者釐清疑惑,採取適當行動。以下是一些常見問題與解答,旨在提供清晰指引。希望透過這些資訊,讓你更了解自身權利與保護措施。

Q1:性騷擾一定要有肢體接觸嗎?

A:不一定。言語、文字或影像若讓受害者感到不適,也可能構成性騷擾。

Q2:只有女性會被性騷擾嗎?

A:任何性別、年齡或性傾向都可能成為受害者。

Q3:申訴會公開我的身份嗎?

A:依法,調查過程應保密,保護當事人隱私。

Q4:雇主不處理性騷擾會如何?

A:主管機關可對雇主罰款並要求整改。

Q5:如何在第一時間自保?

A:立即蒐證、尋求安全環境、避免與加害者單獨相處。

以上問題涵蓋了性騷擾的常見誤解與應對方式。若有其他疑問,可聯繫113保護專線尋求專業協助。勇敢提問是保護自己的第一步。

8. 職場與校園防治性騷擾的實務建議

職場措施

  • 制定政策:企業應建立性騷防治規範,公開申訴管道。
  • 教育訓練:定期舉辦性別平等與安全意識課程。
  • 快速應對:人資部門應積極處理申訴,保護受害者隱私。

校園策略

  • 性平教育:推廣尊重與界限的觀念,融入課程。
  • 申訴機制:設立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,確保學生知權利。
  • 支持網絡:鼓勵學生組成互助團體,互相守望。

個人行動

  • 勇敢說「不」,設定行為界限。
  • 學習法律知識,了解自身權利。
  • 與同事或同學建立信任,共同監督環境安全。

9. 性騷擾蒐證與自我保護技巧

有效蒐證是維權基礎

  • 保留通訊:截圖LINE、簡訊、電子郵件或社群對話。
  • 錄音錄影:在合法範圍內錄下不當言行,注意安全。
  • 尋找證人:記錄現場其他人的聯繫方式。
  • 醫療紀錄:若有肢體接觸,立即就醫並保留診斷證明。
  • 事件日誌:詳細記錄時間、地點、行為內容及自身感受。

自我保護建議

  • 避免單獨相處:與加害者保持距離,尋求安全環境。
  • 學習法律:了解《性騷擾防治法》相關規範。
  • 尋求支持:聯繫113或專業機構,獲取法律與心理協助。

10. 國內外名人與#MeToo運動的啟示

#MeToo運動的影響

自2017年起,#MeToo運動鼓勵受害者打破沉默,推動全球性騷擾防治改革。在台灣,許多受害者透過公開經歷促成法律修訂,例如2023年權勢性騷擾加重處罰。

名人啟發

「只有人權被重視時,和平才會存在。」 —第十四世達賴喇嘛(Dalai Lama)

「解決問題需要我們每一個人,我們必須一起努力以確保每個人都能獲得公平正義。」 —麥可·喬登(Michael Jordan)

台灣案例

2020年代,台灣多起公眾人物性騷事件引發社會關注,促使企業與學校加強性平教育,顯示公開發聲的力量。

結語:勇敢發聲,正義不缺席

性騷擾是一場對尊嚴與平等的挑戰,但你並非孤身一人。無論是申訴、提告還是尋求心理支持,法律與社會資源都是你的後盾。勇敢說出來,是改變的起點。

若你或親友正面臨困境,請撥打113保護專線,或聯繫現代婦女基金會、台北婦女救援基金會等專業組織。每一步行動,都能讓正義更近一步。